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寒门荣耀(科举) > 86加试(第1页)

86加试(第1页)

当陈崇章也交卷于一旁伫立等候,全部的考生便只剩文靖安一人还仍未动笔。

后边的王所思和宋教谕看得着急,近旁的陈崇章也往文靖安这边投来焦急的目光,他知道文靖安必定是遇到了什么难处,可他不能开口询问,只得默默忍着。

这时文靖安仍是一动不动,前边的学政官和其他考官也都将目光焦聚在他身上,虽说学政官没有明确加试时间,但如果时间拖得太长,或者其他考生全都交卷而只剩一人迟迟没有完成,那这考生也是才竭智拙,没什么录取价值了。

再等候片刻,学政官终于忍不住话,这句话其实只跟文靖安一人说。

“好了,考生若写不来亦不必勉强,总覆到此”

他话到一半,如石雕般凝固不动的文靖安忽然有了动作,只见他提笔蘸墨,这时就不讲究一笔一划写馆阁体了,而是龙凤凤舞一气呵成,在学政官正式宣布“总覆到此为止”之前,一与诗有关的诗便写好了。

文靖安收笔于砚,吹干墨迹,双手捧着答题折本交给了学政官。

这位朝廷钦派的三品大员作为一州学政,院试主考,自然对本届优秀考生都有了解,更何况文靖安还是头场案,他早从申知府和王所思等人的口中仔细打听过文靖安此人,知道文靖安以诗才见长,端午、七夕皆出自文靖安之手,他特意加的这场覆试,一方面有向上面交差的意思,另一方面就是想亲自试一试文靖安的诗才。

此时看到文靖安最后一个交卷,老学政脸上是有些不悦的,起码在他看来文靖安与才思敏捷不挂钩,曹子建那般七步成诗的大才终究只是寥寥数人而已,寻常人七十步成诗可以笑傲大盛诗坛了。

抱着这种想法,他随手把文靖安的答题折本往台上一放,也不言语,与其他考官先审阅前面先交卷的考生。

一份份考卷看下来,老学政与其他考官都是蹙眉肃穆,有时甚至摇头否定,可见他们对这些加试的诗作仍是不满意,只有偶尔一两能让他们稍微舒眉展颜,但那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很快,老学政伸手往台面一摸,原本厚厚一沓的答题折本已空空如也,只剩最后一份,也就是文靖安最后上交的那一份了。

老学政顿了顿,抬头看了一眼文靖安,随后将文靖安的答题折本取起,略带失望地打开了答题折本,翻到最后一页,他眯着眼睛开始默读起来。

“元景十七年应云州院试总覆加试,题曰以诗作诗。”

“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老学政“”

他定了定神,将这诗再读了一遍。

又读了一遍。

如此往复不知几何,他的默读变成了重复的细语喃喃,最后嗫嚅着嘴唇不知如何表达,旁边的考官看得奇怪,申知府坐得与他最近且职位最高,便出言提醒“6大人,这答卷可有不对”

6学政缄口不语,而是将考卷递给了申知府。

申知府不敢怠慢,接过考卷仔细起来。

申知府“”

他的反应和6学政如出一辙,相继递给后面几个考官之后,也是一般情形。

远处的王所思等人却是看得一头雾水,近处的陈崇章等考生也是莫名其妙。

唯有文靖安自己知道,这位6学政、申知府和其他考官露出那般神情,便意味着他在最后时刻抄下的这诗抄到了点子上。

这诗原名叫论诗五其二,原作者是清代进士赵翼,顾名思义他一共写了五论诗之诗,但文靖安哪能全部都背得出来,能记起上面这一已经谢天谢地了。

不过这一就已经足够了。

诗词之道在唐宋时早已登峰造极,唐宋两朝的诗人、词人将所能写之物,所能抒之情,所能表之意几乎全都写尽了,后世之人想要在诗词一道有所突破便是难如登天,别说大盛朝,就是加上之前的大宁朝,统共也没几传世之作。

偏诗词一道又历来为朝廷和所有读书士子看重,否则科举里也不会专门立一项五言八韵诗为必考题目了。

因此他这诗在科举场上写出来,分量远非之前的端午、七夕可比,借着科举的关注度和知名度,他这诗将会从云州酵,传遍大盛朝每个州县,传到每个考生的耳朵里。

文靖安本是极度讲究公平公正之人,科举场上只愿用真才实学和其他学子一较长短。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既然这位6学政给了这次加试的机会,他为什么不顺势而为

他宁做有污点的君子,不愿做违心的小人。

人生一世,没有绝对的完美无瑕,文靖安在心里感慨了一番,此时,6学政和申知府等人已经从震愕当中恢复过来,6学政到底是朝廷钦派的三品大员,不像李碧存、王所思等人没见过大世面,他很快镇定下来,面不改色,一如既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