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小李探花网名 > 第62页(第1页)

第62页(第1页)

杨氏回到家里,李衍就去了她的院子。杨氏的精神头不错,看来没受什么委屈。&ldo;大姐姐可好?&rdo;杨氏道:&ldo;精神头不错,算是顺产。&rdo;李衍点点头,道:&ldo;以后得闲了,多派人给大姐姐送些贴己。&rdo;杨氏明白,她到底是内宅中人,比起李衍还要周全许多。&ldo;会注意的。&rdo;李衍又问道:&ldo;大侄子怎么样?可得了名字?&rdo;杨氏低声答道:&ldo;好在你姐姐和姐夫恩爱,这名字一早定下了,取名贾兰。兰哥儿长的好,很是康健,你姐姐总算也有了一个依靠。&rdo;说到后来,杨氏终究忍不住掉眼泪。李衍沉默不语,这年代的女人有了子嗣,的确就相当于有了依靠。确如杨氏所说,幸好贾珠早早娶了名,否则按照规矩在满周岁取名,大姐姐那般处境被人忘了也说不定。若是耽误了入族谱,这更是一件大事。如今名字早早定下,只需送上一份礼去宁国公府,贾兰便确立了宗族的身份。见杨氏还在感怀,李衍安慰了杨氏好一会儿,才回了自己的致学斋。自此以后,李衍在学业上更辛苦几分。李衍县试日子悄然而过,转眼间三年过去。李衍十四岁生日,便是童子试的第一关县试。李衍报考的地方不是李家的家乡,而是直接在京城参考。在古代的科举中,童子试是科举的第一关卡,它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县试后进行由各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这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ldo;童生&rdo;,然后可以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院试通过才能成为一名秀才,才有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权利。考试流程复杂,而且并非人人都可以参加考试。就如童子一试的县试,其需要一位本地童生,去县衙礼房报告,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然后取得本地廪生推荐保证,再由县令派人进行审查是否冒籍,匿丧,或者倡优皂隶的子孙才算有了资格。在这样层层把关,若是没有一些关系让人担保,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到了乡试和会试,能够有资格的基本是秀才举人的三分之一,而且需要的保举不再只是廪生,而是官员。李衍是官宦子弟,所以在这一步上完全不用费心。就在三日前,李家便派人稳妥的办好。京城繁华,但是京城县令就比较尴尬了,因为这京城里随便砸下一个贵人,基本上都比县令要来的高。这县试一关,作为京城县令就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县试潜规则,高门贵府中的嫡系子弟参加县试,只要不是太过不入眼,基本上是能过去的。考场就设在县衙大堂,李衍手上带着铭牌,除了自己的名字籍贯等身份证明,还有&ldo;近有七尺、神清骨秀&rdo;的字样,这算是考试识人之法。县试很简单,基本上县令可以直接批阅试卷,有时遇上优秀的,当堂就可以让过。李衍进入考场,找到一个好位置坐下。慢慢的,小有七八岁的稚子,大有二三十长须的男子。时辰到了后,京城县令彭德言施施然的走了进来。京城的这次的县试有四场,第一场如果成为第一,那便过了县试。接下来的第二场和第三场不必考了,只等第四场参加面试确定名次。彭县令先说了几句场面上的话,无非赞颂皇上,说说考场规矩之类的。发了试卷,李衍显得不慌不忙。其他的学子倒是紧张万分,李衍还能感觉旁边的人拿着试卷在发抖。试题显露出来,李衍心中一定。做八股李衍已经得心应手了,八股文按照其固有格式分段,主要分为:破题、承题、起讲、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落下八段。此次县试题是《论语》中的题目,《论语》基本是读书人必学科目,而且一般从小学起。县试摘《论语》做题目也是最为合适的。子夏曰:&ldo;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rdo;李衍在心里读了十遍,方才打起糙稿。这一场考试时间有一天的时间,所以这时间上可以说是极其充足的。考场上的学子或思考,或抓耳挠腮,或做欲哭姿态,彭县令坐在上首无丝毫动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