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中国历史故事的作者 > 庄子逍遥自得(第1页)

庄子逍遥自得(第1页)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璀璨之星无疑是孟子,而与此同时,道家阵营的灵魂人物则是庄子,姓周,这位先哲不仅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忠实继承者,更是其思想体系的卓越开拓者。后世学者将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共同创立的哲学体系被尊崇为“老庄哲学”。

庄子虽出身楚庄王的后代,但其家族在庄子出生之时已然式微,后来因乱世迁徙至宋国蒙地,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然而,随着对世间混沌污浊现实的认识加深,庄子心中充满了对世态炎凉的悲愤与对人性异化的绝望,他认定在这样一个乌烟瘴气的时代,从政只会让人丧失本真,因此,他坚决摒弃了仕途之路,选择了一种清贫而宁静的隐逸生活。在庄子看来,即使身处贫穷,也能做到凡脱俗,怡然自得,保持着精神世界的逍遥与自由,因而,他甘愿舍弃浮华富贵和权力高位,坚守内心的纯净与恬淡。

有一次,庄子前往魏国拜谒魏王,魏王见到他身穿粗布缝补的衣服,脚踏用草绳系绑的破旧鞋子,不禁惊讶地问道:“先生,怎会如此落魄呢?”庄子却不以为意,反驳道:“我现在的状况是贫穷,并非潦倒。那些无法在世上展现德行的人,才可谓之潦倒。我此刻身着破衣烂鞋,您所见的仅是贫穷面貌,而非精神层面的颓唐。这正如世人所说,我只是生不逢时而已。大王,您试想一下,那丛林中的猿猴在参天楠木、樟树间攀援飞跃,自由自在,即便是神射手后羿、逢蒙亦难以对付。但当它们置身于荆棘丛中,则会束手束脚,行动受限,但这并非由于它们失去了原本的灵动,而是因为环境制约了它们的能力。当今世界,昏聩之君掌握权柄,奸佞之臣横行无忌,即使我不愿意堕落,也难免受到时局所限。”

庄子深度挖掘并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成为了那个时代独具慧眼的哲学巨擘。在他的哲学体系中,“道”这个词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庄子所阐述的“道”是顺应自然的天道,本质上是一种虚无的存在,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既是永恒不变的,又包容于天地万物之内,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人类的形态和生命是由“道”赋予的,而肉体则来源于自然界的生成,因此,人们不应因个人的好恶而伤害生命的本性和自然律。基于这一认识,庄子倡导“清静无为”,即遵循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事物的展。

庄子与弟子行走于山脚之下,偶遇一颗矗立于溪流边的参天大树,其枝繁叶茂,巍峨挺拔,异常醒目。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棵优良的树木竟未被砍伐使用。庄子对此颇感好奇,于是询问附近的伐木工人。

伐木工轻蔑地回答说,这棵树之所以保留至今,是因为它的木质并无实用价值:用它造船会下沉,制棺易朽,做成工具易于损坏,用作门窗则易受潮,即便做梁柱也会引来蛀虫侵蚀。正因为无用,这棵树才得以在此安然生长,长至如此高大。

庄子闻后,转头对弟子们阐释:“你们看,这棵树正是因为不成材,才得以持久存留,这恰恰体现了‘无用’所带来的好处,有时候无为反而是保护自身的一种方式。”接着,他进一步举例说明,比如祭祀河神时,被认为不吉利的白毛牛和长有痔疮的人会被免除献祭;征兵时,身体有缺陷者往往得以避免服役,甚至能平安度过一生。由此类推,庄子认为,即使是身体上的缺陷或不足,有时也能带来生存的优势。树木因其无用而免遭砍伐,同样,人若无明显的才能或许也可因此保全自身。这就是庄子所谓的“无用之用”。

庄子秉持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观念,对待生死问题显示出了极为豁达的态度。当庄子的妻子去世时,挚友惠子前来吊唁,却现庄子席地而坐,敲打着盆子,口中吟唱。惠子十分不满,责备庄子:“你的妻子陪伴你一生,相夫教子,孝顺长辈,操持家务,如今去世了,你不哭泣也就罢了,竟还在敲盆唱歌,这未免太过冷漠无情。”庄子却淡然回应:“你误解了。起初我也万分哀痛,但当我洞悉了生死的本质后,便释然了。如今她虽离世,但她的生命已融入自然之中,我若再一味悲痛,岂不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因此,我不再哀悼,而是以歌声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庄子主张人应当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追求精神与形体的双重自由,渴望在自然的怀抱中达到逍遥自在的境地。他曾在一个梦中化身蝴蝶,翩翩飞舞,享受着无拘无束的快乐,直到醒来时才现自己仍旧是庄周。这场梦境让他深深思考:究竟是我在蝴蝶的梦中,还是蝴蝶在我之梦中?这个着名的“庄周梦蝶”寓言,揭示了庄子对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界限模糊的理解。

庄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庄子》与老子的《道德经》一同被视为道家的经典,书中文字奔腾澎湃,满载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