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中国历史故事的作者 > 范蠡功成身退(第1页)

范蠡功成身退(第1页)

越王勾践在成功覆亡吴国之后,势力如日中天,他挥师北上,跨过了淮河,抵达徐州(古徐州位于现今山东滕州南部地区),与中原的齐、晋等大国诸侯举行会盟,以此彰显新的霸主地位。周元王特派使者赠予祭祀胙肉,并册封勾践为“侯伯”,正式确认了越国在春秋时期的霸权。紧接着,越国将都迁移至琅琊,各地诸侯纷纷前来朝贺,勾践因此成为了春秋时代最后的一位霸主。在论功行赏之际,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以表彰其卓越贡献。

范蠡,字少伯,出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虽出身寒微,却满腹才华,然而在当时楚国贵族专权的社会背景下,非贵族身份之人难以涉足朝政。范蠡与同样饱读诗书却不得志的文种相遇后,二人志趣相投,遂结为挚友,共同离开了楚国,投奔越国。越王勾践慧眼识英杰,对范蠡与文种极为倚重,视他们为左右臂膀,国家的重要谋士。

早年间,勾践未能采纳范蠡的谨慎建议,贸然进攻吴国,结果被困会稽山,陷入绝境。关键时刻,范蠡提出忍辱负重的策略,劝勾践向吴国投降,以图东山再起。在吴国为囚三年期间,范蠡以其凡智慧和坚韧意志协助勾践度过重重难关。归国后,他与文种联手制定了复兴越国、消灭吴国的九条策略,其中一项便是着名的美人计,他们寻觅到了美貌与智慧并重的西施。西施深明大义,自愿赴吴,凭借她的特殊身份为越国提供了关键情报。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历经艰辛,终于使得越国由弱转强,最终复仇灭吴,洗雪了会稽之耻,并进而问鼎中原,确立了霸主地位。

当勾践称霸后,范蠡预见到身处高位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深知勾践性格中的复杂性,明白共患难易,同安乐难。在被封为上将军的荣耀时刻,范蠡审时度势,决定功成身退。虽然勾践起初并未同意,范蠡毅然决然携带家人及财富悄然离去,临行前还特意给好友文种留下警示信,提醒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劝文种尽早抽身。遗憾的是,文种未能听从,最终未能逃脱被勾践疑忌赐死的命运。

离开越国后,范蠡更名鸱夷子皮,携眷属移居齐国海滨,自建草庐,带领子女与门徒开始了农耕与煮盐的生活。凭借其聪明才智与辛勤努力,短短几年内便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一方豪绅,但他轻财重义,广施恩惠于乡里,深受当地人民的敬仰。

齐王闻其贤名,召他入朝,任命为相国。范蠡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即使位极人臣、家资丰厚,亦不可久留高位,于是仅在齐国任职三年便辞去相位,散尽家财,低调离开。

此后,范蠡迁徙至陶地(今山东省某地),更名为陶朱公,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商贸繁盛。陶朱公用他的智慧和眼光投身商业,依据季节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策略,很快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被誉为富甲天下的商业巨擘,甚至被尊为财神,备受商贾推崇。

范蠡一生三次选择在事业巅峰时期急流勇退,无论是在政坛还是商场,他都能游刃有余,既能在乱世中成就伟业,又能保持淡泊名利的心态,妥善安排家庭生活,实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智者典范。约在公元前448年,范蠡寿终正寝,享年近百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