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中国历史故事的作者 > 武王伐纣的故事(第1页)

武王伐纣的故事(第1页)

在位五十年间,西伯姬昌虽未能亲眼见证商朝的覆灭,但在姜尚的辅佐下,他为子孙后代推翻商朝政权构筑了坚固基石。姬昌逝世后,追谥为文王,其子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武王接过父亲未竟的使命,积极筹备对商朝的进攻。为了便于直捣商都朝歌,武王还将国都从丰迁至镐京。

彼时,商朝在纣王的残暴统治下,政治**已达极点。为探商朝虚实及天下民心,武王继位次年,以祭祀文王为由,率领大军西行至陕西长安附近的毕原文王陵墓,继而转向东方,挺进至黄河之滨的孟津(现今河南孟津东北)。武王自称为太子发,并在军中树立起刻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纛,寓示文王仍为大军统帅。消息传出,共有八百多位诸侯响应号召前来会盟。在盟会上,武王举行了一场庄重的誓师仪式,并发表誓词。众诸侯纷纷劝说武王立即挥师攻打朝歌。然而,武王与姜太公认为商朝军事实力依然不可低估,此刻不宜直接攻打。他们以“时机未至,需顺应天命”为由,告诫众人耐心等待,随即下令全军渡过黄河返回西土,静候良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津观兵”,此次大规模阅兵彰显了人心所向,揭示商纣王已然众叛亲离。

商朝西方压力稍减之际,东部夷族趁机大举进攻。纣王集结主力部队对抗东夷。在激烈的战役中,东夷勇士骁勇善战,然而商军装备精良,手持青铜铸就的锐利兵器,战斗力极强。更有甚者,商军甚至组建了象兵部队参战,古籍中载有“商人驾驭大象,对东夷施以猛烈攻击”。商军凭借优势兵力横扫战场,无数东夷士兵倒下,许多人沦为奴隶。

纣王指挥商军乘胜追击,所向披靡,直至深入长江下游,征服了大部分东夷部落,俘获了大量东夷人口。为了彻底根除东夷的威胁,纣王甚至修建了一条直达东夷的大道,以便随时调动兵力镇压起义。从此,中原与东南地区形成了交通通道,增强了两地的交流互动,商朝文化也因此在长江流域广泛传播开来。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先进的农耕文明,长江流域社会发展迅速。

然而,这场长期的征战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商朝因此元气大伤,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正如《左传》所述,“纣王虽胜东夷,却因此丧身失国”。

根据《左传》记载,纣王在征讨东夷的战事中,途经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自此,他对妲己宠爱无比,即使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枯竭,他却不再励精图治,反而越发沉迷于奢华享乐,大肆营造鹿台,发明炮烙酷刑。忠臣比干、箕子直言劝谏,却一个被杀,一个被囚禁。太师、少师见纣王无药可救,携带着商朝宗庙祭器,逃离朝歌,使得商王朝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

在此情况下,武王与姜尚判断时机已然成熟,于是通告各诸侯国,决意挥师东进,展开对

朝歌的最后决战,一举终结殷商王朝。

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统率一支由300辆战车领军的精锐部队,其中包括3000名卫士和4。5万名战士,自孟津渡过黄河,浩浩荡荡地挺进至距离商都朝歌约70公里外的牧野地区(现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南侧)。与此同时,诸多与周结盟的方国如庸、蜀、羌、微、卢、彭、濮等也派遣了总计4000辆战车加入联军,一同会师。

战前,武王在全军面前举行了一场气势磅礴的誓师大会,并发表了载入《尚书·牧誓》的誓言。在这篇慷慨激昂的誓词中,武王历数了商纣王听信妲己谗言、背离先祖传统等诸多罪状,声称此次伐纣乃是秉承天命,同时也严肃军纪,激励全体将士英勇奋战,恪守正义。

当周武王的大军兵临城下,逼近朝歌之际,商纣王才从醉生梦死的享乐中惊醒,急忙中断歌舞宴饮,紧急召集朝臣商讨应对之策。不幸的是,商朝主力军此刻正分散在外,朝歌城内兵力极为匮乏,走投无路之下,纣王只好匆匆将囚犯、奴隶和战俘强行武装起来,拼凑出一支多达十七万人的临时队伍,赶往牧野进行抵抗。

在牧野这片广阔的战场上,两军展开了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决战。周军士气高昂,勇猛冲击;相反,商军士气低迷,缺乏战斗意志。武王巧妙地利用了民间对纣王暴政的普遍怨愤情绪,煽动商军内部的起义。结果,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商军内部发生大规模哗变,原本抵挡周军的士兵纷纷调转枪头,引导周军直逼朝歌。

眼见大势已去,商纣王于深夜逃回朝歌城内的鹿台,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以火**。周武王顺利攻占了商朝都城,商朝至此终结。战后,武王建立起全新的周朝,史称“西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