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中国历史故事主要内容概括 > 白起坑杀将卒(第1页)

白起坑杀将卒(第1页)

在战国末期,秦国遵循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方针,先向韩国起了攻击。秦军攻破韩国重镇野王,并对上党地区形成了围困之势。面对压力,韩王为求自保,决定割让上党给秦国。然而,上党郡守冯亭对此决议不满,不愿投降秦国,转而决定将上党献给赵国。赵王欣然接受了这一馈赠,并派遣名将廉颇率军入驻长平,以防秦军进犯。

秦王嬴政对此极为不满,遂命大将王龁率军进攻赵国驻守的长平。秦军多次挑起战事,但赵军凭借有利地形,坚守阵地,拒绝出战,双方陷入长达三年的拉锯战。长期的战事不仅耗尽了两国国库,也使得两国百姓疲惫不堪,生活困苦。赵国甚至因粮食短缺向齐国求助,却遭到了齐国的冷漠对待。

秦国深知外交与间谍战的重要性,当赵国派出使者寻求议和之际,秦国特意高调接待,以此误导其他国家认为秦赵已达成和解,孤立赵国,使其无法与其他国家结盟。同时,秦国还秘密派遣人员潜入赵国都城邯郸,收买赵王身边的官员,散布谣言称廉颇按兵不动实则是意图投降秦国,而秦军真正惧怕的是赵国的赵括。

秦国通过这种手段成功促使赵王对廉颇产生怀疑。尽管廉颇的战略是利用地理优势持久消耗秦军力量,待秦军士气衰竭后再进行反击,但赵王急于求胜,多次催促廉颇出战未果后,最终听信谣言,用赵括替代了廉颇的统帅地位。

赵括接手指挥权后,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术,使得赵军内部人心浮动。他主张主动出击,期望能迅击败秦军。然而,秦军得知赵括成为主帅的消息后,立即调整战略,不仅增派兵力,更是将名将白起替换为前线总指挥,并严格保密此消息。

白起作为秦国赫赫有名的武安君,战绩显赫,从未尝过败绩。他的战斗风格不仅仅是占领土地,更是力求彻底消灭敌军。当赵括带领赵军主力动大规模进攻时,白起巧妙布局,佯装败退,诱敌深入至预设的包围圈——长壁。待赵军全部进入包围圈后,白起预先部署的2。5万秦军迅切断赵军退路,形成包围态势,同时阻止赵军后方的援军前来救援。

公元前26o年8月,赵括在对秦军形势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率领赵军主力冲击秦军防线,结果陷入白起精心布置的包围圈。秦王得知秦军成功围困赵军后,亲赴河内,征召所有15岁以上男丁加入战斗,前往长平阻断赵军的粮道和援军通道,使赵军主力彻底失去了后勤支持。

同年9月,赵军在断粮46天后,士气消沉,死亡人数众多。赵括试图率精锐突围,但在秦军严密的防守下未能成功,最终不幸战死。赵括死后,赵军群龙无,4o余万士兵无奈投降。

面对如此庞大的降军,白起陷入了两难。这批赵军因为饥饿和绝望而投降,但内心并未真正归顺秦国,若将其释放,无疑是放虎归山;若长期关押,不仅人力、物力耗费巨大,且粮草供应困难;若疏于管理,降军一旦哗变,后果不堪设想。经过深思熟虑,白起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他挑选出其中最年轻的24o人放回赵国传达消息,其余4o余万人则悉数引入山谷予以坑杀。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长平之战,此役过后,赵国元气大伤,实力大减,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此次战争几乎夺走了赵国半数成年男子的生命,极大地震慑了其余六国,加快了秦国统一全国的步伐,使其一统天下的趋势愈明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