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乱明血歌TXT > 第376节(第1页)

第376节(第1页)

王继谟估计,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塞外聚集的数万鞑子。鞑子虽然在武卫军的打击下吃了亏,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趁着临阵换帅的时机到宣大一线晃荡?

而且,王继谟深知,朱由检让他担任宣大总督,还希望他在维护宣大防线的同时,缪力推广银票!

大敌当前,骠骑军和武卫军在一侧虎视眈眈,要推广银票谈何容易!

更何况,宣大一线内,还有孙传庭一手一脚带出的万把多陕兵。现在,孙传庭被执,陕兵会不会犯上作乱,还在两可之间。

这个时候的宣大总督,怎么看都是烫手的山芋!

不过,王继谟没有拒绝的权力。按照朱由检的习惯,看中一人,不行也得行!

王继谟万分不情愿地至宣大赴任。初一至阳和,便宣布孙传庭之罪状,由锦衣卫将孙传庭押解至京师。郑嘉栋、左勷等将不服,就要拍案而起之时,幸亏孙传庭深明大义,及时喝止诸将,方才未酿成大祸。

如此一来,王继谟用脚趾头也能想到,往后,郑嘉栋和左勷会以何种态度来对付他。

至于王朴等三总兵,以王继谟官场历练半辈子的经历,哪里会看不出这帮混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嘴脸?

王继谟只觉得自己举步维艰,日夜苦思,不得计,一时恼怒之下,恨不得挂冠归去。

想来想去,王继谟认为,应付眼前的数万鞑子才是当务之急。联想到孙传庭因不知鞑子的目标在朔州,方才惹来牢狱之灾,王继谟从未像现在一般渴望获取真实的情报。

要得到最新、最真的情报,捷径当然在朔州方面。

王继谟顾不得维护官威,正准备派人至朔州联络时,忽然接报:黄渤抵达阳和,递拜帖求见。

正所谓想睡觉,就有人递来枕头,王继谟大喜,令人将黄渤带进来。

两人客气一番之后,黄渤历数宣大边军因情报滞后、协调不够而遭致重大损失的过往,最终,黄渤提议,在大同设立参军联席署,以共享情报、协调诸军之间的行动。

王继谟怦然心动,不由得感慨,这天上,真还有掉馅饼的事,黄渤共享情报的提议,不正好解了他的心结么?

不过,王继谟为官多年,深悉欲擒故纵之道,哼哼唧唧地就是不表态,而且还在言语中不停地套问鞑子最近动向。

黄渤虽不知王继谟的真实态度如何,但好歹知道,手中的最新情报,就是最大的凭仗,哪里肯露半点口风?

他翻来覆去地说一句话:“督师大人,待参军联席署设立,一切自然知晓,何必急在这一时?”

两人玩心眼,一时居然陷入僵局之中。

第六百九十三章闻令而动

孙应元、周遇吉接到了田楚云的信函,这才突然明白:鞑子退兵之后,大明朝廷的命令恐怕已经出不了北京城了。

孙应元、周遇吉虽然后知后觉,现在也不得不思考禁卫军团的将来。

稍微有点能力的武将、或者率兵打过仗的武将,都是清醒的现实派。孙应元、周遇吉当然知道,朝廷绝无与林纯鸿对抗的实力。

而且,像孙应元、周遇吉这样有追求的武将,无时不刻都期望着遇到一名英明神武的统帅,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给他们带来一场又一场胜利,最终立下赫赫战功,光彪史册。从这点出发,两人希望朝廷来统帅他们,还是希望林纯鸿来统帅他们,不言自明。

然而,孙应元和周遇吉两人忠心耿耿,让他们两个公然背叛朝廷,甚至反身与朝廷作战,这个显然不可能。

对两人而言,最好的结果便是:皇上依然是皇上,朝廷大策却由林纯鸿来主导。

这些心思,若用来处理田楚云信函一事,关键点就落在了朝廷是否认可田楚云的做法上。

孙应元和周遇吉不能决,最终决定由监军陈奎来定策。陈奎本就是皇帝的代表,有谁能比陈奎更适合决定此事?

陈奎没有像孙应元和周遇吉这么犹豫,爽快地决定:以打探消息的名义,派出一名参军至破虏行营。

唐通、白广恩、曹变姣接到信函后,当然不敢擅自决定,不约而同地将球踢到了洪承畴脚下。

洪承畴混了半辈子的官场,他的政治敏感性只会比陈奎更强。像洪承畴这样的人,心思灵敏,为人圆滑,既不像卢象升一般满脑子忠君为国的思想,也不像孙传庭一般视功名利禄为粪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