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拯救大明崇祯的 > 第31章 三权分立(第1页)

第31章 三权分立(第1页)

第31章三权分立

当北方已经重新安顿好,准备迎接今年的天灾的时候,南方才刚刚完成目标,除去被流放美洲的六十多万重罪者。还有更多的去了南洋各地。也有一群人去了遥远的太平洋,至于负责押送的船夫会把他们丢在那个岛屿。全看心情和运气。毕竟台湾往东的太平洋太大了。里面的星罗棋布的岛屿也太多了。

牵连甚广的整风运动,反腐行动。在六月,就被施凤来等人宣布”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就暂停了。

不能再玩了,再玩下去他们就要引火烧身了。事实上已经有不少阉党成员也被流放到了海外。所以他们借口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现在已经威慑力地方腐败势力,下一步就是要重建南方九省政治体制,在裁撤了府一级以后,各省各州各县,官员在培训一段时间后就走马上任,自然缺少的官吏,他们也会从吏员里面找是,虽然也有不少吏员被反腐打到,但由于级别太低,人数太多。他们要从里面挑出需要的官员补充,并不太难。

朱由检考虑到南方阶级矛盾和其他各州问题没有北方这么致命。因此就默认了。

于是所有人都皆大欢喜的重建被废了一半的大明朝。

这一伙,大明朝的14个核心省,以及各州地图算是全面彻底的确定了。至于南直隶要不要分解成两个省。

带着锦衣卫,羽林卫,太监,太子,百官,以及张煌言的第二近卫军南下的朱由检表示。完全没必要。如果还分了,南京这六部设置还有必要么。这么多官员管着两个省,容易吗,再分就没权了,真的成废物闲置了。

朱由检没有宣布迁都,但是五月抵达,六月开始办公开始。南京实际上成了大明帝国八大总督,19大总兵和14个巡抚衙门的实际都,自然还有13个藩国。

他迁都南京还在于,他可以以南京班子,按照他的目的重建大明体制。比如在南京开国会。准备制定宪法等。

还有准备建立现代化的军委会枢密院取代名存实亡的五军都督府。不说压制文官,至少能在军国大事上面有自己主见和坚持。所以迁都很重要。也可以摆脱燕京那群急眼的王宫的怨恨目光。

在秦始皇建立太尉府,御史大夫和丞相府进行原始的三权分立以后,华夏的架构大致都是如此。

朱由检并不打算终结他,但是他需要做的更全面更彻底。相比去御史大夫的额监督权,他鞥相信法院依法治国的司法权才能限制”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的恶性循环

自然让人们行使监察权,也是必然的,在他们还不知道立法权的牛逼以前,他们也满足于得到监督权的牛逼。

因此在南京的内阁和六部为的政府体系以外,朱由检下令孙承宗陈琦瑜,陈新甲等人的集体建议组建枢密院统筹大明军事建设和对外战争,对内战争。

然后早就被裁撤的南京五军都督府连个反对声都没有了。在此次反腐,那些国公们也很不幸被魏忠贤打落马下。纷纷流落海外。想恢复荣光,需要重新努力。

而他进入南京以前,这里的势力自然也被他的人”彻底清扫“,比起燕京,这里可要简单多了。

于是燕京还没有裁撤的五军都督府就悲剧了,因为他们多了一个顶头上司枢密院,建立一开始就取代了他们对全国11o万大军的额控制权,尤其是八大总督府的控制权。

这样朱由检的”太尉府“算是恢复正常了。被打的半身不遂的五军都督府可没有现在的枢密院威风。他下面的总参谋部,总后勤部,以及分离出来的负责装备研,武装,采购等的总装备部,自然还有负责洗脑的总政治部,华夏建国的大兵兵团作战设置,他觉得还能用几百年。因此直接抄袭了。与其慢慢折腾变成这样,不然一下解决,以后慢慢完善就好了。

自然除此外还有6军司令部和海军司令部两个司令部负责海6军统筹指挥、

就在五月底,朱由检还在巡视自己的新领地南京皇宫的时候。

早就准备多时的枢密院终于在南京建立,这个机构实际上很简单,和澳洲的枢密院几乎一模一样。借着宋朝枢密院的壳,实际上还是未来现代军事机构国家最高军事委员会的设置

实际上枢密院的结构和五军都督府有些类似,朱元璋为了防止一位大都督独揽军权,威胁皇权,于是一分为五。

朱由检吸取了这个先进经验,枢密院的核心机构是多名皇帝直接任命,任期不确定,也就是和内阁大学生一样,随时都可以罢免的”军委大臣“。几个人一起构建了类似”军方内阁“的枢密院领导机构枢密院军委会。他连名字都没换,因此只有这个名字最为贴切。一目了然。想想欧洲各国早就有了类似机构,他也就没什么接受不了。

枢密院制度的缔造者孙承宗,自然是席军委,相当于内阁辅,或者军委主席了。自然这个皇权社会,席军委,也根本没有军委主席的权利,因为朱由检还是和以前一样牢牢掌握这个机构。

和内阁辅被其他内阁大学士制约一样,同样入阁的两江总督杨鹤也是军委成员,还有直隶总督卢象升,山河总督洪承畴,陕西总督孙传庭都是军委会成员。

自然枢密院六大部之一的总参谋部总参谋长陈琦瑜也是军委成员。其他五部很不幸暂时都没有证明自己的军事天赋,被排除在外,也是人少有利于初期统一意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