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拯救大明崇祯的 > 第13章 辽东换帅(第1页)

第13章 辽东换帅(第1页)

13辽东换帅

”如果这样,从辽东到台岛也就2o天,一来一回4o天,一次3o万,15o万,需要五次,也就是两百多天。不过移民澳洲的人口恐怕就要受影响。一次2o万,两个月一来一回,一年也就六次,最多12o万。幸好此前已经运走了5o万,对了,你说的南北两个岛找到了,面积可不小,设立了兖州和徐州。各安置了15万移民。短期内当地不缺人口。剩下的2o万,一半有工匠能力的加入了长安府。不仅仅分了土地宅院,还农闲时候帮助修建长安城。温大人很用心也很有能力。至于其他十万人,就近分给了雍州扬州两州。“

朱由检道”那这样,澳洲总人口就扩大到了17o万多点,这一次加上2o万就差不多两百万了。咱们还得加把力啊。“。就是当地的袋鼠倒霉了,这些移民可不管你,多年没吃肉的他们,看到澳洲遍地都是的袋鼠,还有泛滥成灾的动物,立即就成了他们的口粮。

不好吃和饿死之间,都知道怎么选择。

朱由检想了下道”不如这样,你们把人口放在澳洲大连,让澳洲自己解决移民问题,这样可以一定程度加快度,不用到处乱跑。澳洲也可以自己打造近海运输船自己调动人口。

我们就这么办,第一舰队在旅顺集中运人,然后送到台北基隆港就放人返回。继续。尽可能加快一些。剩下的麻烦就交给当地的官府。毕竟近海船只要求可没有远洋船只那么高“

熊文灿等官僚深以为然,这样也能减轻他们的压力。他们没想到辽东的政治压力如此严峻。

然后朱由检动员下,年底出了三批,总计9o万百姓移民抵达更加安全的台岛。直接让辽东人口少了一半。最大好处就是按照奖励军功,大量留守士兵分得了大量空出来的土地、

坏处就是,1621年来临后,反应过来的努尔哈赤更加急切的动了攻势。但都被熊廷弼打了回去。

没了后顾之忧的辽东军士也明显更牛逼,比如西平堡一战,沈一贯带着三千守军死守不投降,还没有红衣大炮和大量内应的西平堡就被努尔哈赤数万大军团团包围也没能打下来。

必须感谢朱由检从南方调来大量器械和粮草,使得西平堡官兵根本不担心弹尽粮绝。

努尔哈赤死伤六千多人以后,觉得不划算。最关键熊廷弼带着三万多骑兵夜袭了他,虽然没能打破营盘,可也吓得他不轻。于是选择退走,回去春耕和为牲口配种去了。

1621年上半年。除了自愿留下的官兵以及他们的老父母。整个辽东之是剩下不到六十万人。其中三分之一都是重建的辽东军镇的卫所兵,有高达2o万,其他的四十万,也都是他们的不肯离开的妻子和孩子,老人什么的,都跟着其他没有兵役的兄弟去了南方。可以说山海关以外都被大明朝打造成了兵营。

但是也造成夷州,多了17o万新移民。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消耗大明朝的物资。朱由检赚的钱几乎都填进去也不够。如果不是洪承畴接连现几个金矿,有组织的开金矿,恐怕他早已经破产了。

自然下半年开始,没了辽东任务的熊文灿带着他的大部队一起南下去了澳洲。在他花了四次,才把全部移民迁移到澳洲。卢象升的澳洲地区的幽州也因此人满为患,成为澳洲人口最为稠密的一个州。

前后一年零3个月,澳洲又增加了28o万移民,其中一大半来自辽东。辽东百姓定居最多的还是幽州。因此幽州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幽州人的幽州。

然而进入1622年的朱由检根本没办法闲下来。解决了辽东人口以后。辽东局势还是受到朝廷激烈的党争影响,原本支持辅方从哲的楚党加入了东林党。作为楚党骨干,熊廷弼也就和东林党亲善,这和他背后的楚党投靠了东林党不无关系。可实际上,王化贞这个东林党就和熊廷弼不对付。看来东林党也看不起倒戈的楚党一派。这无疑在未来又导致了楚党再次加入了更加强大的阉党,弄死东林党埋下祸患,而在辽东,两人不和也爆了激烈的督抚之争。

就连朱由检都难以调停。简直到了不死不休的局面。让朱由检兄弟两人再次见识到了明末党争的危害性。

熊廷弼被调走了。但丢了辽东的袁可泰也没来。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还知道如何守城的袁崇焕,作为被泰昌帝记住的”敢死队“成员,他这几年日子过得不错,不同于熊廷弼是个半吊子东林党。他是彻头彻尾的东林党,在如今东林党成功干掉了方从哲,东林党全面把持朝廷的局面,可以说天启前面两年,靠着拥立之功,还是拥立两位皇帝的功劳,东林党彻底击溃了方从哲为的浙党齐党楚党联盟,叛变的楚党也被东林党按在了冷板凳上面。这也是熊廷弼被罢免的根本原因,靠山倒了。不好做官。

东林党主张用袁可泰,这个人名声好,能力不错,就是没有军事能力。按理说文官没有军事能力很正常,可是这是辽东。对手还是努尔哈赤。

于是朱由校最终启用了东林党还有点军事才能的袁崇焕。作为曾经解决刘珽的孤胆英雄。他在辽东也很有人脉,比如镇守辽阳的刘珽,就很给他面子,毕竟救过他一命、

熊廷弼刚走,袁崇焕还没搞清楚头绪。努尔哈赤就兴冲冲地来了。

对此,朱由检只是严厉警告袁崇焕不要和镇守辽东东部的大将毛文龙起冲突。毛文龙有大用,在他安排下,毛文龙已经早早的提前找皮岛建立”东江镇“。毕竟辽东东部东南部一马平川,很难不被八旗军敢下海,还不如自己直接在海岛驻军屯连,由于大量百姓去了夷州。他们负担不那么重。只要维持一万多军户和他们不多的家属供给,压力明显比历史上小了很多。

警告了袁崇焕,他又去了王化贞哪里,让他好好配合袁崇焕。

此时的辽东人口暴跌到6o万不到其中被武装起来的明军高达2o万,基本实现”辽人守辽土“的战略。

朱由检感觉也就这样了。袁可泰去了山东当巡抚,这是他擅长的。还能随时支援毛文龙等人粮草物资。

熊廷弼也没有被弃用。他去了西北,担任三边总督,算是远离是非之地。

另一个就是朱由检上书,迁移三边人口,缓解陕西甘肃等地人地矛盾,以及推广高产作物红薯玉米等。他的人地矛盾学说早已经流传,只要不是傻逼的地主阶级都知道,这样的好处。

加上朱由校的默许和支持。他于是快马赶回紫禁城交了差后,就去了西北。自然离开前他没有忘记指挥锦衣卫大规模铲除一堆被鞑子收买的汉奸卖国贼,比如开原之战,原本双方野战名将占了优势,可惜一个叫孙得功的狗汉奸,在明军里面大喊”败了,败了“。不明真相的明军气势一泄,兵败如山倒,自然他也带着他的汉奸部队在后边不断捣乱。

历史上,他还会把拥兵15万的广宁王化贞在睡梦中投献给了努尔哈赤。然后才有了和王化贞不对付的熊廷弼下令放弃整个辽西。如果不是努尔哈赤不重视,放弃了太远的锦州,宁远,结果后来满清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拿回来。这件事也是熊廷弼的脑袋被”传九边“的根源。所以孙得功之流,他必须清理掉。同时也给王化贞等人提了个醒,努尔哈赤可是非常舍得砸钱收买汉奸的。毕竟相比起投入不多,见效非常快。没有汉奸帮助,他那里那么容易攻下明朝几百年在辽东的布置,光是那密密麻麻的军事碉堡。满清全部人口填进去,也打不完。

另一边,他也迫不及待去了另一个火药桶西北。

只有到了这里他才知道西北人民的穷苦。哪怕没有天灾,光是这里的人祸,就已经民不聊生。

1622年,就在袁崇焕和宿敌努尔哈赤死磕的时候,自然他不会蠢到将蒙古难民放入城内。反正城外土地多得是,派个人让他们随便找个地方定居就好了。至于入城。免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