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寒门荣耀(科举) > 97难点(第1页)

97难点(第1页)

第一篇以求贤为主题的八股文写完,文靖安不做停歇,把盖住题目的草稿纸往左拉不是往下拉,试题是竖版印刷,顺序从右往左,第二道题目便一览无余了。

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

这道题也是大题,一字不改,直接引用尚书中的原文原段。

文靖安习惯性将它译成便于理解的白话文。

王说“啊子孙们,从今以后,治理百姓监察什么呢难道不是行德吗对于老百姓案情的判决,要明察治理老百姓要运用刑罚,使百姓之间无数的诉讼合于五刑,让案件都能得到公正适当的处理,这样国家就有福庆。你们接过我的王位,治理我的百姓,可要明察这种祥瑞的刑罚啊”

如果说第一道题是关于“求贤”的话,那第二道题无疑就是关于“刑罚”了,且还涉及到了道德方面。想完全理解这道题目,要回归到原文中进行上下文联系。

题目出自尚书周书吕刑,记述的是周穆王下令命吕侯制定刑法时所说的话。

题干中的五刑不是确定的刑罚数目,而是指劓、刖、椓、黥等刑罚。

大意是周穆王跟他的诸侯、大臣以及他的子孙们详细讲述刑罚的由来、使用等等内容,告诫他的诸侯王、大臣、子孙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把“五刑”变成“祥刑”,也就是让刑法成为积极的统治工具。

除了刑法之外,周穆王最后还提到了“德”这个字,这里边就涉及到了古代的经典命题德治还是法治

根据儒家理论那一套必然是德治大于法治的,大盛朝俨然也不能脱离这个圣人之道,关键在于,文靖安怎么觉得这道题目如此熟悉

他以前是不是做过类似的题目

的确是做过。

当年他从杏陌村私塾到青莲书院入学时,李碧存曾经拿当年县试的题目考他,其中那道四书文就涉及德治和法治问题,题目只有“道之以德”四个字,主要是说用道德要求治理百姓比用刑罚政令来治理百姓要好,然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说“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当然,现在摆在文靖安面前的这道题目可比当年那道县试的四书文难多了,这也正是这道题目的难点所在。

这道题已经不能单纯论述“德治为主,法治为辅”这个论点了,而是要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上着重说明如何用法治治理国家,这已经上升到如何治国理政的理论高度,不可谓不难。

不过既然已经厘清了题目,自己又答过相似的题目,上一世文靖安或许束手无策,这一世的文靖安却是对答如流,横竖不会辜负他年的苦读。

有了这番理解和把握,组织好历代贤君名臣对待刑法的态度和方法,这篇八股写起来不说行云流水,至少也没滞塞,只是多花了些时间,写完这一篇之后,他将答卷展开晾干墨水,正欲喝水休息,听得明远楼那边敲响了末时13:oo钟声。

这就说写完两篇文章都已经过去了7个小时,虽说这一场考试也是明天早晨六时“开始结束”,可以一直拖到傍晚六时才正式结束交卷,但想到后面还有三道更难的题目,文靖安也是不敢耽搁,早写完早好。

也不知是偶然还是乡试考场便有这么一条规矩。

第二场五道五经文,考官分别是从诗、书、易、礼、春秋里面出的题目,比如文靖安遇到的第一题出自诗经,第二题出自尚书,那么依次类推,第三、第四

还真是出自易经和礼记

其中易经考的是“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礼记考的是“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前一道的主题可以总结为“宽恕”,后一道主题较为明显,考的是“孝道”。

宽恕就是君子要心胸广阔,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比如廉颇蔺相如之间的那一出将相和就是典型;孝道就更好写了,卧冰求鲤、黄香温席一共有二十四孝,不愁没材料。当然最后一定要归结为当今圣上就很孝,是以孝治国的典范,搞得我平时有事没事就想孝一孝,这都是圣上带的头,圣上是我君父,我要以孝道侍奉君父。

文靖安一道题一道题看下来,有点像是开盲盒,开出一道自己能理解的题目就当是中奖,不过不到最后一题正式揭晓,心里那块石头始终不能落地。

但这块石头今天肯定是不能落地了,他写完第三道题时已经到了晚饭时间,贡院照旧馒头咸菜他照旧没要,也没心情去观察考场众生相了,匆匆吃完文妙安给他准备的吃食,用净水洗了手顺便洗把脸让自己提足精神,接着开始写第四道题。

不得不说,第二场的题量比第一场大太多了。

入夜之后他点了文妙安准备的那种大红粗蜡烛,第一场的时候他只点了半根蜡烛便将最后一道试帖诗完成,随后吹灭蜡烛安心入睡,静等第二日贡院开门,这次非但第一根蜡烛烧完,第二根点完也仅仅是将第四道题的答案誊抄到答卷纸上而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