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寒门荣耀(科举) > 73榜眼(第1页)

73榜眼(第1页)

他把林宁宴的信交给陈崇章、王所思和宋教谕依次浏览,三人看完之后,王所思跟他道“我知宁宴与你和崇章交好,你们也可以给他写一封信,用我的名义走官府的驿路快马直接寄给刘大人,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准能到京城,会试之前宁宴收到你们的信是不成问题的。”

文靖安谢过,也公器私用一回,当即取了纸笔给林宁宴回信,这时他那一手馆阁体已经写得驾轻就熟、入木三分,写快了还能往行书方向变化,不过片刻,洋洋洒洒数百言便写好了。

信中所写面面俱到,先说了王所思和宋教谕甚至是李碧存等人对他的期待,然后再到他和陈崇章对他的祝福和嘱托,最后以一句“旧党猖獗,望兄珍重,千万千万”结尾。

王所思和宋教谕看过他的回信大感满意,王所思将回信收好之后,话题自然引到他身上,问道“宁宴在京城有刘大人照拂,参加会试自然是不成问题,能走多远看他自己的实力。宁宴考完之后就是你了,今年县试还是老日子,定在二月初八,你可要参考”

文靖安“学生还是想至少再等一年。”

王所思疑惑“为何”

文靖安看了看宋教谕,宋教谕亲自给王所思解答“我与学里其他同僚商量过了,打算让靖安冲一冲小三元。”

王所思恍然大悟,笑言“原来如此,如此甚好”

所谓小三元跟科举“”相对应的,乡试第一叫做解元,会试第一叫做会元,殿试第一叫做状元,如果有考生在乡试、会试和殿试连续拿到三个第一就叫做“连中三元”,这是读书人至高无上的成就了

古往今来状元在所多有,但连中三元者却是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自唐第一个连中三元的崔元翰算起,唐宋两朝,连中三元者只有9个人而已。

文靖安要考小三元,那就要求县试第一、府试第一、院试第一,虽然云州与京城附近以及大盛东边的富饶州郡相比算不上科举大州,但想要在数千应考学子中连拔头筹,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文靖安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杏陌村私塾李童生那儿他就已经知道,科举不像他炼盐和陈守严经商,讲究闷声大财,科举之路恰好相反,能多张扬便多张扬,能爬多高就要爬多高,一定要让自己的名字脱颖而出,传入考官的耳朵里。

他不敢妄言,小三元的确可以试一试。

王所思知晓了他的打算,便不再催着他考县试,转而说了些勉励的话,临走前不忘跟宋教谕提多加照顾之语,宋教谕逐一应下,与文靖安、林宁宴一道送王所思离去。

接下来文靖安就是继续等林宁宴那边的消息了。

会试第一场的时间定在三月初九,那么林宁宴还有差不多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加上会试结果的消息传到云州至少要半个或者一个月,那就是三个月后才能得知林宁宴的具体情况了。

这个会试也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会试的目的是为了参加最后一关殿试,殿试之后才会具体分出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人,二甲进士若干,三甲同进士若干,到这一步林宁宴这次科举之旅才算完成。

于是等啊等,三月初九开始的会试,由于要连考三场,且阅卷官在天子眼下不敢有丝毫大意,临了还要将部分优秀答卷呈现给皇帝预览,因此考试、阅卷、放榜到了四月初才在京城次公布,礼部将高中者的名次、姓名、籍贯等等制作成金榜,由官府的驿站快马送往全国州郡。

文靖安等人拿到金榜时,已经是四月中旬了。

这一轮,林宁宴考了“榜元”。

所谓榜元是会试第六名的特指。

会试第一叫做会元,第二叫做亚元,第三到第十八一律称为“会魁”,只有第六名特称“榜元”,大概古人认为六六大顺,六是吉利的,就像我们现代人喜欢八,因为八谐音,容易财。科举要与钱财这等铜臭之物划清界限,所以用六不用八,这是文靖安的一个大胆猜想,不一定对。

总之,林宁宴能在全国会试中脱颖而出,考了第六的榜元,那也真的是从千军万马之中杀出来了,妥妥的大盛朝顶级学霸,前途不可限量

岂料林宁宴给人的惊喜还在后头

会试名次出来之后,无论是会元还是榜元都只是一个临时身份,一个获得参加殿试资格的临时身份,真正的难关在最后的殿试。

到了殿试,那就是皇帝亲自担任考官的终极科举考试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