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寒门荣耀(科举) > 64妙诗(第1页)

64妙诗(第1页)

俄顷,陈守严已命人空出场地铺陈纸笔,李碧存一声令下,青莲书院的学子便都齐齐聚了过来。

这次和上次的端午诗会可就完全是两码事了。

上次只有文靖安、林宁宴和陈崇章等七八个人在,这次青莲书院全部学子加上跟着过来赴宴交际的富商子弟,少说也有上百人;且上次评审员也是李碧存和书院的三位教习,其他都是商贾土豪,这次除了知县大人,还有其他私塾的教习和衙门的书吏,少说也有十几人。

人数对文靖安来说倒在其次,上次他写不出诗来或者写出了真实水平,最多遭陈守严一顿白眼,自己夹着尾巴离开陈家别丢人现眼就行,这回要是在王大人面前憋不出半个字来,那他这“天纵诗才”便有虚假舞弊的嫌疑,那就是诓骗,要是王大人一个不喜,板着脸转身就走,那文靖安可要承担全部的责任,毕竟王大人就是为他而来的。

因此王大人这招出了,文靖安横竖都得接。

事实证明,文抄公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那种穿越回去张口背诵千古名篇就能天下知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待万事俱备之后,李碧存向王大人做了个请的手势,王大人从座位上起身,他先不言语,而是从腰间解下一块纯白玉佩,举起给众人亮了亮成色,说道“诗会嘛,按照成例不能没有彩头,这块上好的兰陵玉便是今日诗魁的奖赏。”

他这么一说,陈守严等在场的富商便心领神会纷纷解囊,当然,他们虽然有钱但出的彩头不能比王大人那块兰陵玉金贵,否则就是僭越。

今日在场的学子数量不是上次端午诗会可比,那么今日在场的富商数量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且在县尊王大人面前哪位乡绅富贾肯吝啬自己钱包里那点零花钱不过片刻,除了王大人手里的那块兰陵玉,所谓的彩头便堆满了一张大圆桌,更种碎银铜钱堆成了一座小山,真正的堆积如山

文靖安看了这种场面大受震撼,这得有多少钱啊

封建官僚主义害人

王大人却不管这个,此时高声道“今日是陈府喜宴,又恰逢七夕佳节,本官也不为难你等,便以古人常作之七夕为题,碧存先生,请温酒吧。”

陈守严已命人备好煮酒的小铜炉,亲自交给李碧存,李碧存开始放炭引火。

等他把温酒壶置于铜炉之上,王大人说道“诸位可以动笔了,只有温一壶酒的时间,过时不候。”

此言一出,不少学子纷纷上前抢笔蘸墨,下笔写诗,都想着在县尊大人面前长长脸。

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面带笑意看着诸学子提笔弄墨,然而与他们同在一桌的文靖安和林宁宴却是一动不动。

王大人饶有深意看向他二人,问道“宁宴、靖安,你二人一动不动可是胸有成竹了”

林宁宴答道“确实有了些辞句,不过我自知并无诗才,写出来的也是可有可无的拙作。”

王大人“你的水平我还是知道的,不必过谦。”

林宁宴“县尊大人过奖。”

王大人又看了看文靖安,问道“靖安如何”

文靖安苦笑“学生思来想去,心中还是没有半点文墨。”

王大人说“自古以来诗坛大家的名作多半是妙手偶得,指物作诗者往往牵强,不急不急,你且放宽心慢慢想,一壶酒的时间还是比七步成诗宽裕的。”

文靖安应了一声,林宁宴看那边的学子抢得差不多了,便跟文靖安对了一个眼神,随后跟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行了礼,起身写诗去了。

看到文靖安还留在座上,陈守严有些绷不住了,但王大人和李碧存在场他又不好当面区别对待文靖安,所以只能干着急。

文靖安同样急

虽然关于七夕的诗词在他脑海里不算少,但什么“飞星传恨银汉迢迢啦”、“七月七日长生殿啦”都已经被他过滤掉了,因为这个世界的历史是可以追溯到他原世界的宋朝的,宋之后是大宁朝,宁朝之后才到大盛,这意味着他不能抄袭唐宋诗词,只能从元明清到公元2o21年这段时间找。

唐宋诗词不能用,文靖安的诗词世界瞬间失去了九分之一的色彩,剩下九分之八的黯淡无光。

所以想要直接找现成的关于七夕的诗词是没有的,至少他搜肠刮肚也找不出来,其实也不能怪他,元朝的文学高峰是戏曲,明清是,诗词相对唐宋来说不是一个量级,能让人记住且随口背诵出来的便更加少之又少。

所以说他这个文抄公不好做,还是得自己动脑筋。

这种情况下他能怎么办

既然直接拿来的用不了,那就只能魔改了,反正上次那“若为家国故”也正是魔改的结果。

顺着这个思路,他可以选择的范围就多了一些。

眼看着李碧存温的那壶酒开始冒出袅袅白气,写诗的时间便进入了倒计时。

这时林宁宴和陈崇章等不少学子都已经交出了诗作,按照诗会的规矩,纸张正面写诗背面写名,依次交到王大人和李碧存面前,在桌面上整齐叠好。

这时文靖安终于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到后面去提笔写下自己的二次创作。

当他交完卷之后,王大人便不再等,李碧存代为宣布“诸位诸位,酒已温好,请停笔,本桌再不收诗。”

那些直到现在还没有眉目,或者差不多写完的学子只得停笔饮恨,直接失去了评选资格。

于是众人都聚拢了过来,济济一堂,少说也有两三百人。

李碧存清点了纸张的数量,共计得到诗作六十九。

他和三位教习以及其他私塾的先生交叉审阅,最后挑出其中最为优秀的七拱王大人亲自定夺名次高低。

李碧存先给王大人倒了一杯温好的酒,然后由他来读第一诗。

众人屏息静气,王大人端坐聆听。

李碧存读完第一,王大人摇头不语,酒杯都没有端。

显然这诗不足以让他下酒。

李碧存读完第二,王大人微微颔,捻起酒杯喝了一小口。

这诗勉强能让他入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