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寒门荣耀(科举) > 7炼盐(第1页)

7炼盐(第1页)

回家之后文靖安整理了一下今后主要的学习方向。

先毫无疑问的就是练字,这是长期要求;其次就是背诵三百千和四书,为自己的科举功底打基础,这也是有难度的,三百千倒还好,一共也就几千字,但四书直接涉及了科举内容,而且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经典的原文加起来都有几万字,全背下来需要不少时间,更别说还要看熟四书集注和“五经”了,那得几十万字往上计。

这些和科举都是直接相关的。

就拿文靖安要面对第一关的县试来说,县试考经贴、墨义、四书文和试帖诗,其中经贴就是默写四书原文,必须一字不差。

墨义名义上是考学子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但考生的理解不能与四书集注相违背,这跟默写也没什么差别,考生最多能换个写法表达既定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代圣人言”,谁也不能自言其说。

至于四书文和试帖诗就相对看个人挥了,四书文的格式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股文,试帖诗也要求是“五言八韵”体,考究的题目都从四书里面挑选。注1

那么文靖安当下的学习目标就很明确了,练字、背书、学八股、学五言八韵诗。

厘清方向,定好计划之后,文靖安就要考虑解决最现实的问题了。

比如第一项练字,李童生是送了他毛笔和砚台,可纸墨他还是得自己买。

但纸墨这些文房用具的价格可想而知。

莲花镇上的那家书肆,一刀普通的草纸是25张,也就16开大小,那也需要1o文钱了,更不要说高档的宣纸,即便是镇上一般人家的子弟上私塾,练字都是蘸水在桌面写,或者用木棍在沙土上练习,纸墨太贵,消耗不起。

文靖安当然也可以蘸水练字,但他想的是这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今天缺纸墨,明天就会缺书笔,况且他没忘记自家那两亩田的田契还在李童生手中,所以现在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赚钱。

有了钱,很多问题便都迎刃而解。

在桃河村这样的地方,辛勤劳作攒一点口粮是能做到的,想要赚钱则是难如登天,否则村子里的人也不必世世代代如此艰辛贫穷。

不过文靖安这几天已经有了灵感。

从陈三娘带他去莲花镇那家盐店出来后,他就借着前世的化学知识做了一些设想,直到分家那天,他趁乱从文家厨房把陈三娘从莲花镇买回来的2两粗盐偷偷带回自己房里,现在便有了用武之地。

正如文靖安前面分析的,这些粗盐并非他前世吃的海盐、细盐,而是充满了其他杂质的混合矿盐,里面有一半食盐成算不错了,这个朝代的人还不懂得分离杂质,提纯析出的办法,文靖安倒是可以做一个简易的过滤装置试一试,但能不能成功就要看老天爷是否赏这口饭吃了。

很快,他的机会就来了。

几天之后到了初十,李童生的私塾逢初十日、廿日和三十日放常假,这日文靖安放假留在家中,文三贵早早下了地,陈三娘和二伯母相约去隔壁村子的大户人家帮做针线活,她们把安安也带了过去,因此文靖安得到了自由的挥机会。

他先把那2两矿盐取出碾碎,成粉末状之后倒入水中,搅拌得到含有食盐和其他杂质成分的黄褐色溶液。

接着开始制作过滤杂质的装置,找来一块麻布,一块棉布,用麻布棉布盖在空盆子上方,将布拉紧绷直,外沿用绳子捆住,把刚才的黄褐色溶液倒在布上,进行第一次过滤。

第一次过滤之后,文靖安现原本黄褐色的溶液颜色果然变淡了,变成了淡一些的黄褐色,粗盐里面的大颗粒也被麻布棉过滤掉了,这说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此反复几次之后,溶液变成了黄色,不过纯净的食盐溶液是没有颜色的,里面还是溶了杂质,他需要制作进一步的过滤装置。

这次的装置相对耗费时间,先找来一节竹筒,把两头的竹节砍掉,一头用一层麻布一层棉布包裹住捆好,将竹筒竖直放置在桌面,第一层倒入洗干净的细沙子,第二层倒入碾碎成粉末的竹炭,往上一层倒入洗干净的大沙子,上面放一些洗干净的棉絮和有吸附作用的干草,最上方最再放一层洗干净的细沙,最终的过滤装置便做好了。

他先用清水把这个装置过了几遍,最后才把之前得到的黄色溶液倒进去过滤。

到了这一步,文靖安心里也有些期待和激动,因为他无法确定竹炭能否吸里边的杂质,这就得看老天爷是否帮他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结果出来之前他只能等待。

约莫等了半个时辰,黄色的溶液终于全部过滤完成。

文靖安往盆子里一看,原先黄色的溶液已经变得澄清透明了

管用

看着眼前一盘清澈透明的食盐溶液,文靖安长长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就要进行食盐析出的流程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