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三国之从县令到大帝免费 > 第63章 性格缺陷(第1页)

第63章 性格缺陷(第1页)

听到袁绍这么说,袁绍手下明白这个人又开始犹豫不决。作为主公最忌讳优柔寡断,而袁绍最大的毛病不就是这样。此时,他这个主公就是这么回事。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有记载过?这是怎么回事这还要从他的一生讲起?

以官渡之战为分水岭,袁绍事业可谓冰火两重天。官渡之战前,袁绍事业处于飙升期,可以说既得势,又得人,当时大有统一天下之势。具体说来,当时袁绍拥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拥有雄厚的政治资本。袁绍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当时那个时代,是十分讲究门生关系的,而袁绍所属的关东集团门生遍天下,这就使袁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在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袁绍正是凭借着这一政治资本,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领。

二是口碑好。当时的袁绍不仅能“折节下士”,而且在政治斗争中,还敢于诛宦官、讨董卓,横刀长揖出京门,具有英雄之举,口碑极好。

三是人才济济。官渡之战前,袁绍已经兼有河朔四州,统一了河北,势力达到顶点,而且手下人才济济。文有沮授、田丰、郭嘉、许攸等谋士,武有颜良、文丑、高览等良将。

可以说,当时的袁绍握有一手好牌。可一场官渡之战,让袁绍一败涂地,虽然没有动摇自己根基,可从此自己由人生的巅峰开始慢慢地走向低谷,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最后含恨而终。兵多将广地博的袁绍为何会遭遇官渡“滑铁卢”,为何会由此走向人生低谷?翻阅史料不难现,这其中虽有客观原因,但袁绍的三大致命弱点,才是导致自己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的决定因素。

鼠目寸光、铸成大错

要想成就大事业,就要有大视野,大谋略,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能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利益或者贪图一时的小利。袁绍虽然出身名门,但却具有鼠目寸光的致命弱点,因此也铸成了大错。例如,明明袁绍有诛杀宦官的实力,可袁绍为了一己之私利,想来个目“借刀杀人”,光短浅地建议借郡守之力灭宦官,当时掌握话语权的何进采纳了这一建议。后来,虽然灭掉了宦官这一祸患,可又引来了董卓这只西北狼,从此拉开了乱世的序幕,最终导致各地军阀相互倾轧,江山破坏,民不聊生。曹操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下大乱就是袁绍一手造成的。

袁绍鼠目寸光还体现在奉迎献帝上。吕布诛杀董卓后,让本就大乱的天下变得更加混乱不堪,汉献帝也被、郭等人挟持。这时,沮授就建议袁绍迎汉献帝到邺城,以后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沮授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可以说好处多多:

1。可以名正言顺扩大自己势力范围。袁绍虽然势力大,但撑破天也只能算一方诸侯。可要想进一步扩大自己势力,提高自己声望,奉迎天子是一步好棋。因为虽然汉室衰微,可汉献帝还是汉朝名义上的合法最高统治者,如果迎汉献帝到邺城,那袁绍布的命令就是国家最高指令,就会掌握政治的主动权。

2、可以吸引更多人才。虽然汉室衰微,可对于有志之士,尤其是受到儒家思想洗礼的学子,第一选择还是会选择效忠正统。所以,如果奉迎汉献帝到邺城,后期就会有更多的人才投奔袁绍。

3、可以成就一番霸业。奉迎天子,关系处理得好,就可以像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样成为霸主,或成为周公。如果运气再好一点,就可以统一全国,成为新一代君主。

可袁绍没有那么远的战略眼光,只看到如果迎接汉献帝到邺城,所有的事情都要早请示晚汇报,非常的不自由,就没有采纳沮授这个意见。结果让后来的曹操捷足先登,让曹操有了一番作为。

从这两件事情不难看出,袁绍是一个恶格局很小的人,看事情只看眼前,只顾对自己有利的,而不能放眼看长远,不懂得舍小利谋大利的道理。这也是他为何官渡战败,慢慢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原因之一。

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袁绍除了鼠目寸光,做事还存在优柔寡断的致命缺点。这就导致他形成了好谋无决的性格,使其“见事迟,得计迟,行动起来总是丧失机会,慢半拍”。最能说明这一缺点的有两件事。

1、讨伐董卓优柔寡断。董卓诛杀宦官后,取代了何进,独掌朝中大权,当时各路诸侯敢怒不敢言。但后来董卓做得确实太过分,又是迁都,又是焚烧宫室,还肆意诛杀大臣等,引起天下震怒。各路诸侯纷纷扛起了讨伐董卓的大旗。作为各路讨董大军的总司令,只要一声令下,极有可能一战定天下。可当时的袁绍却优柔寡断,举棋不定,错失良机,失去了一次快平乱的机会。当时曹操大怒斥责道:“竖子不足与谋”。

2、因儿子生病延误战机。据《后汉书》记载,公元2oo年,曹操去攻打刘备,许都兵力空虚,谋士田丰劝说袁绍,趁此良机偷袭曹操,与刘备前后合击,一举消灭曹操。田丰说,要是错失这个良机,等曹操坐大,再要消灭就不可能了。可袁绍却优柔寡断,迟迟不肯作出决定,最后以儿子有病为由,没有出兵。田丰听说后,用拐杖敲打着地气愤地说道:“遇到这样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生病的缘故失掉了,太可惜了!”一个月后,袁绍又突然觉得田丰说的有道理,就布檄文,派大军攻打曹操。可这个时候已经错失了最佳时机,最终,袁绍被曹操打败,从此开始走上人生下坡路。

从这两件事不难看出,袁绍本有打败董卓、曹操等历史大咖的机会,从而让自己上位,也成为历史大咖,可惜,正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业。

不会用人,最终一事无成

袁绍最终一事无成,除了自己性格优柔寡断,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用人。一开始,袁绍手底下人才济济。田丰、沮授、荀彧、郭嘉、许攸等都是一级谋士,都曾跟随袁绍。就是刘备、吕布等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曾投奔袁绍。可惜袁绍都没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没能挥出每个人的特长。比如荀彧、郭嘉,在袁绍这里不被重用,可到了曹操那里却成为了顶级参谋,并帮助曹操成就一番霸业。再比如沮授、田丰,两人水平不低于荀彧和郭嘉,两人都提出过许多好建议。沮授曾对袁绍提出奉迎天子,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可结果其不但没有被袁绍采纳,反而被削弱兵权。田丰下场更惨,因为反对袁绍讨伐曹操,官渡之战失败,最后被杀。就这样,原本人才济济的袁绍阵营,死的死、走的走,使袁绍成为一孤家寡人,最终一事无成。

本可以成就一番霸业的袁绍,正是因为身上有着鼠目寸光、优柔寡断、不会用人的三个致命缺点,最终把自己手中的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烂,不仅输了这场“牌局”,还输掉了自己的人生。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败给了曹操。因为这场战役,袁绍备受非议。大家对袁绍的战略、战术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接受沮授和田丰的良言相劝造成的。似乎袁绍只要接受了沮授和田丰的建议,就能够打败曹操一样。双方在官渡对峙期间,实际上压力更大的是曹操。当时曹操的手下有很多都叛逃到了袁绍那里,还有很多暗暗与袁绍串通。在官渡之战后,现一箱子和曹操手下与袁绍串通的书信,曹操命令烧掉。曹操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幸免,更何况他人。可见,曹操的胜利是如何的艰难。因此,曹操的胜利不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而是来自于谋略的运用。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非唯天时仰亦人谋也”。而这个人谋,是袁绍的内部出现了问题。官渡之战有很多疑点。比如说许攸的举动十分可疑。而曹操能够料事如神,抓住袁绍致命的弱点,屡次准确的袭击袁绍的粮道更是可疑。这些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觉这中间的疑问。袁绍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出兵前废除了沮授,拘禁了田丰。在一场大战前,袁绍为何要自断股肱,这是一个迷。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判断,只要袁绍动对曹操的进攻,这些矛盾就会爆,这就更加可疑了。

袁绍在官渡之战听了郭图的建议导致失败。许攸截获曹军军令,得知曹军缺粮。献计袁绍,集四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十万人马佯攻大营,另一路集三十万精兵径取许昌。无论哪一路得胜,曹都将大败。而袁绍却听信郭图,以为这军令又是曹操布下的陷阱,这导致官渡之战过程中步步错失良机。许攸无奈,最后投奔曹操,为曹操献计,火烧乌巢,这是袁绍败给曹操的重要原因。此外袁绍的个性是有谋无断,还朝令夕改,一日三令,前令未至,后令又,将士不知如何处之。许攸建议袁绍兵攻打许昌,袁绍觉得有道理遂下令。田丰知道后来找主公建议当前不要攻打许昌,袁绍又觉得有道理接着重新令不攻打许昌。这样没有主见的主攻,成功也是难的。官渡之战,袁绍的损失有多惨重?1o万大军,五位名将!

官渡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oo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峙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中原的基础,也决定了东汉末年的诸侯竞争格局。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无疑是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但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集团走向了败亡,曹操则成为东汉末年最强大的诸侯。那么,问题来了,在官渡之战,袁绍的损失到底有多惨重?

一、1o万大军

先,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在此基础上,袁绍想要渡过黄河,从而和曹操争夺天下。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特别是袁绍的核心地盘——冀州。在汉末三国时期,“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一方投入了1o万大军。当然,也有史料认为,袁绍一方的兵力在11万左右。而从最终的结果来说,袁绍调集的1o万大军,基本上都在官渡之战中损失殆尽了。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最终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指挥生涯最辉煌的一页。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仅仅率领8oo骑兵逃回冀州,也即1o万大军都葬送在这场战役中了。建安七年(2o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损失1o万大军的战役,无疑是屈指可数的。

二、颜良、文丑

在官渡之战的初期,袁绍麾下的颜良和文丑相继战死沙场。一方面,颜良(?~2oo年),安平郡堂阳县(今河北省新河县)人。东汉末年袁绍部将。颜良性格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为一夫之勇。官渡之战,袁绍令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司空曹操采用军师荀攸“声东击西、轻兵掩袭”之计,亲自率军兼行,击破颜良军。颜良本人也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解。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只保留了亲斩颜良的关羽之勇,而忽略了奠定胜局的荀攸之谋,这无疑是有失偏颇的。

另一方面,文丑(?~2oo年),东汉末年袁绍部将。文丑虽然勇猛,却缺乏智谋。建安五年(2oo年),文丑带领左将军刘备进驻延津,误中曹操军师荀攸的“饵敌”之计,其麾下“五六千骑”惨败于“不满六百”的曹军骑兵。文丑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葬于河南省禹州市。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将此段历史改编为关羽斩文丑,但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文丑则是死于乱军之中,也即无法证明是被关羽斩杀的。在官渡之战初期,袁绍接连损失颜良、文丑这两位大将,这无疑打击了袁绍将士的士气,成为袁绍最终吃到败仗的原因之一。

三、张合、高览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派遣淳于琼督粮草于乌巢。曹操亲率精锐袭击乌巢。张合说:“擦破草的士兵英勇善战,他们一定会击溃淳于琼等人。淳于琼一旦失败,那么将军的大业就完了,您应该尽快带兵援救。”但是,谋士郭图却说:“张合说的不是好主意,我军不如进攻曹操的大营,曹操势必回救,这样淳于琼的危难不救自解。”张合反驳:“曹操的大营十分牢固,仓促间肯定攻不下来。如果淳于琼等人被俘,我们必然都要被俘虏了。”

结果袁绍听信郭图,不听张合的劝阻,派遣轻骑救援淳于琼,而派张合、高览带领着重兵攻打曹军大营。当时,曹军大营是以曹洪为主将,荀攸为谋士。但张合、高览无法攻下曹洪据守的曹军大营。同时,乌巢粮草也被曹军劫烧。郭图因为自己的计谋失败而感到惭愧,于是诬陷道:“张合对我军的失败感到高兴,并且出言不逊。”张合、高览等将领惧怕被追究,于是烧掉了攻城橹,投降了曹洪。

在张合投降时,曹操还没有回营。等到回营后,曹操听说张合已经向曹洪投降,非常感到高兴,对张合说:“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并将张合拜为偏将军,封为都亭侯。对此,在笔者看来,张合和高览归降曹操,不仅让袁绍又损失了两位将领,更意味着曹操的实力得到了增强。此消彼长之间,自然推动了官渡之战的走向。

四、淳于琼

淳于琼(?-2oo年),字仲简,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时期官吏,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与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同列。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早在东汉末年,淳于琼就已经崭露头角,甚至可以说是和袁绍、曹操平起平坐。在董卓篡夺朝廷大权后,淳于琼选择跟随袁绍,成为袁绍麾下的一位大将。在官渡之战时,淳于琼镇守乌巢,遭到曹操的偷袭而惨败,淳于琼本人也被斩。对此,在笔者看来,淳于琼没能守住乌巢,导致袁绍大军失去了粮草,这可以说是官渡之战的重要转折点了。

五、许攸、沮授、田丰

许攸(?-2o4年),字子远,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

沮授(?-2oo年),广平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在官渡之战中,沮授提出缓进战术,不被采纳。在乌巢被烧前夕,沮授提出外表护粮,又不被采纳。在袁绍大败后,沮授被俘获,拒绝投降。后来,沮授欲回河北,事败被杀。曹操曾叹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田丰(?-2oo年),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一说渤海人。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对于田丰来说,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关押。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

综上,在官渡之战后,袁绍不仅损失了1o万大军,麾下的五位名将也荡然无存,至于许攸、沮授、田丰等谋士,或者投降或者被杀,这让袁绍麾下几乎无人可用了。虽然在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拥有冀州等四个州的地盘,但是,兵马和人才的损失,无疑让袁绍集团虚有其表,最终被曹操消灭。

从这些事情就看出来袁绍这个人的短板。不管主角穿越不穿越。有些事情的失败也是他注定了失败。不是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