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书

笔趣看书>明末榆林小衙内 > 第184章 三妙尼庵(第1页)

第184章 三妙尼庵(第1页)

天气太热了,有滕家小女儿做导游,他们一行人钻进碧绿茂密的竹林中,顿时感觉凉爽不少。

蜿蜒曲折的青石小路旁边,就是叮咚流淌的泉水,远处还有惊鸟铃铛,出时断时续的清脆响声,在山谷中飘荡,让人心旷神怡。

陕北愣娃小衙内,看到沿途的石头上,竟然有很多,都刻有“虫二”两个字,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前面有两条大虫?

“哈哈,你把虫二两个字,都加上边看看。”几个熟女姐姐已经笑弯了腰。

“虫二”加上边,不就是“风月”吗?唐伯虎口中的风月无边,原来就是虫二啊。

前方高大树木遮蔽的山门中,出现一座“三妙尼庵”。

还是善解人意的董桂姐姐,给小情郎解释“有人说,三妙代表三种美妙的声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声摇空,三曰秋蝉曳绪。”

小衙内脑子里面,却想到了21世纪的梗女王有三妙、萝莉有三好……

不用扣门,听到外面叽叽喳喳的声音,大门被推开,出来几个妙龄女尼。

曾经做过尼姑的董桂姐姐,霸气的从手腕上,摘下两个粗大银镯,自然而然的递过去,充当预付款。

小衙内从女尼身边经过时,竟然闻到淡雅高档的脂粉味道,仔细观察僧帽下面,还有浓密的黑。其中两个女尼胸脯高耸,很像刚生育完,正处在哺乳期的样子。

心直口快的董文英一脸坏笑“你来对地方了,这里就是吴越女僧,跟泰山姑子一回事。”

旁边领队的中年女尼,看出男施主的尴尬,赶紧念叨阿弥陀佛。

与贫瘠的陕北不同,三妙尼庵里,有很多小衙内叫不上名字的珍稀花木,散出扑鼻的香味。

穿过常规的寺院建筑,走进隐蔽的客堂,里面雕梁画栋、装潢雅致。一间清幽的包厢门口,贴有“靓妆堪比莲花色,云慕香生贝叶经”的对联。

土鳖一样的小衙内,能隐隐约约听到附近,有歌舞和男女浪笑的声音,却看不到人影。

“不用东张西望,你看不到其他人的。”

“来这里寻欢作乐的,都是有钱人或者大人物。为了避免碰见熟人尴尬,每一波客人,其实都在不同的院子里,被围墙树木隔挡开。”

乖巧的董秀华,看出小情郎,内心的十万个为什么。

简单的洗漱后,二十四道凉菜、三十六道热菜、六道羹汤和六道主食,就被年轻貌美,衣着比高叉旗袍,还轻薄暴露的尼姑,依次端进来。

这里竟然不是素斋,而是涵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种荤肉野味。

不光有《红楼梦》中的糟鸭舌、残忍的烹鹅掌,山东孔府名菜“一卵孵双凤”,也让陕北愣娃大开眼界。

这是把两个月大的鸡雏,与鲍鱼、海参、海米等精心烹饪后,倒入事前掏空的西瓜做容器。瓜皮的外面,还有精美的雕花做装饰。

打开西瓜皮做的盖子,海鲜的鲜香、鸡肉的浓香,再搭配上西瓜的清香,就让人胃口大开。

随便夹出一块食材,入口香滑软糯。唇齿之间,各种鲜味来回穿梭,让人回味无穷。

想到一亩才收三斗小麦,却要交三倍粮租的贫苦佃农;想到陕北老家,把小鸡小兔子,当成亲生孩子饲喂的农村婆姨;想到自己小时候,恨不得把亲手接生的小猪仔,抱着一起上炕睡觉,小衙内慢慢没了胃口。

傍晚,在桂花树掩映的池塘里,一男三女经过激烈运动,暂时中场休息一会。耿如云才十四岁,不在这里,要过两年才能圆房。

“好弟弟,答应姐姐,你不要出头露面,应该让东厂和锦衣卫,来收拾那帮王八蛋。山中寺后面,肯定有大人物罩着。”

小衙内抓了一把丰腴的肉肉,示意董桂姐姐继续说。

“我知道你今天不高兴,但只有富人奢靡浪费,穷人才能挣到钱啊。这与你制作销售,气枪和铜质打火机的道理是一样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